德语师生参加2021年德语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发布者:李敏敏发布时间:2021-11-23浏览次数:787

1112日至1122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主办的2021年德语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行,此次论坛围绕语言、文化与教育:德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新进展这一主题,开展中德专家主旨报告和学生论坛报告等活动。我校国际交流处副处长陈琦教授受邀做专家主旨报告并担任学生论坛报告的点评嘉宾,我院德语笔译硕士研究生孙芊卉、徐小红、王兰心、陶清媛积极参与,采用线上方式做报告。

陈琦教授的专家主旨报告于1122日在线上开展,报告主题为语言学研究的视角、方法与举例:对话句法视域下的回声话语。陈琦教授从语言学研究的视角、路径和规律入手,首先介绍实证语言学的一般方法,然后基于个人研究兴趣,对医患交际中的回声话语进行举例研究,基于Du Bois的对话句法理论,建立回声三角模型,结合该模型和映射图谱,从形式、功能和交际方面探析汉语医患互动中的回声话语及共鸣现象。报告引起了师生的热烈讨论与好评。

1113日,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研究生同学做报告并积极参与讨论。学生论坛报告共分为四个主题,分别为“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与跨文化翻译研究”、“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语言本体与多语种比较研究”。

陶清媛的报告主题为评价理论视角下新闻语篇的态度研究——以德国《每日镜报》和《法兰克福汇报》新冠疫苗涉华报道为例,报告以德国《每日镜报》和《法兰克福汇报》关于中国新冠疫苗的报道为研究语料,基于评价理论子系统——态度系统,研究对于中国新冠疫苗的态度如何通过语言资源建构。徐小红的报告主题为“隐喻对德语构词的影响研究——以自然现象类词汇为例”,报告从认知隐喻视角以动物、植物、天气和地貌四大类自然现象词汇为例,分析隐喻这一认知思维方式对于德语词汇构词的影响,证明了隐喻是德语构词以及词义形成和拓展的重要理据和认知机制之一。孙芊卉的报告主题为目的论视角下中餐菜名的德译策略探析,报告在目的论视角下,结合中餐菜名的命名特点,详细阐述了“写实型菜名:直译”、“写意型菜名:直译+释译”、“实意结合型菜名:直译+注释”、“地方特色小吃类菜名:约定俗成表达/音译+(借译)注释”的德译策略。王兰心的报告主题为汉德桥梁结构术语词汇特征对比研究报告通过对五种桥梁类型的结构术语进行汉德对比研究,分析其词汇特征。

随后专家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认为同学们的报告内容详实、认真细致,也提出了理论方法上面的改进意见。我校德语翻译硕士研究生通过线上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目前的研究兴趣、研究动向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借助此次研究生论坛,我校师生也与其它院校师生之间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学术交流,收获良多。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