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收并蓄,有核无边” ——浙江大学李媛教授应邀为我院举行线上讲座

发布者:李敏敏发布时间:2022-04-28浏览次数:845

      20224月21日下午,浙江大学李媛教授为3044am永利集团德语系师生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又充满趣味的线上讲座,为疫情之下的德语系师生带来了精神滋养与学术启迪。本次讲座由王婀娜副教授主持,德语系全体师生参加。

      李媛教授是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柏林工大、慕尼黑大学、维也纳大学兼职博导。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分委员会委员、全国德语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教育部中学德语课程标准制订组专家、《多语种系列教材德语 C1-C5》教材总主编,《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系列丛书总主编。回首漫漫德语路,李媛教授从自身科研经历出发,结合具体科研实例为我们逐一揭示科学研究工作的密码。

      

   

       正如讲座主题,李媛教授认为,科研工作者需要有开放的学术眼光与姿态,不局限于某一研究范畴,应当做到“兼收并蓄”。从质性研究到量化分析,自浙江移民口述史研究到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再到中国的德语学习者研究,李媛教授涉猎甚广。多年来她一直坚持探索,辛勤耕耘。然而在众多看似不相关的研究领域中,李媛教授将科研工作的“核心”和落脚点总结为“问题驱动”、“学科越界”与“创新意识”。从国家与社会需求出发,立足自身学科发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保持跨文化、跨学科的开放性视野,不断探索新视角、新方法、新工具、新理论。李媛教授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为德语系师生讲述了通往科研成功之路的密钥。除此之外,李媛教授还指出不断尝试,不惧失败也是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科学研究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李媛教授指出,应当在科研中凝聚团队力量。与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沟通交流,从别的学科建设中汲取灵感,从而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本学科建设。科研工作者亦当保持发散思维,从一个项目中衍生出更多的研究方向。从应用语言学、语言习得、学习者语言研究出发,李媛教授结合自身研究之长,分别在语言学、区域国别研究、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领域广泛涉猎,紧紧跟随学科发展前沿和大数据时代下的研究热点话题,利用并不断改良最先进的计算机语言研究方法,结合人工勘误,不断寻求新突破、新机遇的同时又对科学研究保持谨慎与无限的热情。


  讲座结束之后,陈琦教授和卞虹主任代表德语系感谢了李媛教授精心准备的讲座内容。德语系其他老师也纷纷表示收获甚多,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本次科研讲座为我院德语系内部的交流提供了契机,为了促进学术引领学科发展,我系拟在上学期设立的学术共同体基础上,通过 “论文写作经验分享、专家点评、科研方法学习”等环节,能够对德语系师生的科研论文写作和成果转化能力有所提升,促进德语学科的良性均衡发展。


 

 

供稿人:丛婷婷 供稿时间:428


Baidu
sogou